一所學校,一部歷史。唐太宗有言:“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讀史方能知史,知史方能觀興替。我們只有從悠久的歷史中,從厚重的積淀里,不斷汲取正能量,補充新營養,方能闊步前行,走得更遠更健康。
民族精神對于凝聚和激勵民族的振興發展至關重要。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而依然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緣由,就在于蘊藏于華夏民族精神深處的不屈不撓倔強挺立的生存意志和融入血液生生不息的偉大愛國情懷。歷史不斷證明,一個國家走上民族振興走向現代化,無不是從弘揚民族精神做起。國家如此,一個單位又何嘗不如此?文登師范學校的振興發展,也必將從弘揚文師精神做起。習近平總書記說過:“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路,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
本文將從篳路藍縷亮點紛呈、“文師精神”光輝閃亮以及志氣昂揚勇立潮頭這三個方面講說文師的歷史、現在和未來。
山東省文登師范學校(簡稱文登師范或文師)初名山東省立第七鄉村師范學校,始建于1930年。90年來,文師在黨的旗幟下,合著時代的節拍,篳路藍縷薪火相傳,由新民主主義教育發展到社會主義教育,再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形成了優良的革命傳統和崇德敬業的良好風尚,造就了一大批革命志士和優秀的教育人才,走出一條與國家民族休戚與共的辦學之路。
回望文師90年的歷史,可以說堅定的政治方向、光榮的愛國主義傳統、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念構成了文師奮斗發展的精神靈魂,向世人展現出文師人用智慧和汗水解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無數閃光亮點。
(一)鄉師時期(1930-1937)
1930年,國民黨山東省教育廳指示文登地方政府自籌款項興建山東省立第七鄉村師范學校(簡稱“文登鄉師”或“七鄉師”)。1932年2月,學校在文城東南楊家疃南(現峰西村駐地)一片荒地上破土動工。當年學校有共產黨員11人,其中學生黨員5人,教職員黨員6人。不久,成立了以劉家語(原副總理谷牧)為支部書記的黨支部。這是文登最早的共產黨地下支部,這也奠定了文登師范優良的傳統和紅色的基調。至1937年6月期間,鄉師黨支部前后共歷五屆,僅一二級學生中,就有黨員40多人,中共黨支部一直起著戰斗堡壘的作用。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后,日寇全面入侵中國,鄉師被迫南遷。11月,南遷師生在臨沂莒縣一帶遭日機轟炸,師生四散,學校自動解體。這一時期,文登鄉師共招收學員六屆(第七屆沒能入學)480名。
三十年代的山東省立第七鄉村師范,在黨支部的領導下政治活動蓬勃開展,是膠東東部教育人才培養的中心,也曾是中共膠東特委黨的活動中心,更是培養改變農村落后面貌的先進知識青年培訓中心,有著“紅七師”的美譽。這一時期先后出現了以谷牧、劉國柱、劉其人、王一平等為代表的大批優秀學員,為中國革命培養和輸送了大批的黨員干部,七鄉師的革命精神和革命斗志為后世提供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二)抗戰和解放戰爭時期(1941-1949)
日寇占領山東后,1940年2月,鄉師校舍被侵華日軍強占為軍事大本營。南遷并最終自動解體的文登鄉師雖然不復存在,但鄉村師范教育卻仍在日寇蹂躪下的文登艱難間斷地存續興辦,續寫了文師教育史上新的篇章。1941年初建的山東省文登師范學校,43年夏改為文登中學,附設師范班;44年夏建立了山東省文登師范學校和文西師范學校;45年文西師范學校又改為昆崳師范學校,這些學校都帶有速成師范性質;46年膠東行署又組建了一面讀書、一面勞動的文登工讀師范學校;47年又改名為東海工讀師范學校。此外還存在著中學附設師范班,如最早的東海中學師范班、文東中學師范班、文牟聯中師范班等。
這一時期,盡管條件艱苦,但黨和抗日政府接過膠東教育的重任,續延了師范教育火種,在日寇的占領區以及后來的國民黨占領區建立了山東省文登師范學校。“山東省文登師范學校”的稱謂第一次出現在人民生活和政府公冊上。
學校校址因戰亂多次變遷,起初設于柘陽山古廟,后幾經搬遷,但學校的靈魂始終存在。這一時期培養的1400人,為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及祖國建設輸送了寶貴的人才。
(三)重建時期(1950-1966)
新中國成立后,山東省人民政府決定在文登鄉師的舊址重建文登師范,以“為地方培養合格中小學師資”為目標。1950年9月破土動工。51年2月,學校招收第一屆初師一級三個教學班150名學生。至57年春,在校生達到18個教學班,為國家培養合格中小學師資1938人,學校初具規模。這一時期是學校發展相對穩定的時期。
自1957年下半年“反右”開始,學校歷經58年的“大躍進”運動、59-61年的“三年自然災害”、64年的“兩種教育制度和兩種勞動制度相結合”,實行“半工(農)半讀”,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這個時期,學校強調思想政治掛帥,文化課學習基本安排在勞動間隙或晚上進行,稱作“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文登師范學校舊址重建時,正值國家困難,百廢待興之際。但廣大師生豪情滿懷,以強烈的主人翁精神建設自己的家園校園,在黨、團組織的帶領下積極支持和參加黨所發起的各項運動,結出豐碩成果。1959年4月,山東省教育廳召開全省師范工作會議,會上宣布文登師范為省屬重點師范學校。1962年,山東省人民委員會正式公布文登師范等7處師范學校為山東省重點師范學校。
(四)“文革時期”(1966-1976)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了。教育工作一度陷入停頓狀態,期間五年沒能招生。雖然1972年恢復招生、1975年短暫整頓有所好轉,但是在當時動蕩復雜的政治形勢下,教育的混亂局面不可能得到根本性的扭轉。
在困難的情況下,學校堅持“開門辦學”,努力為地方發展培養人才。“開門辦學”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舉辦教師培訓班。二是校辦農場、工廠的興起。三是招收“工農兵”學員。1972年4月,學?;謴驼猩?,實行“群眾推薦、領導批準、學校復審相結合”的方法,招收工農兵學員。四是招收“社來社去”班。1975年學員全部社來社去,畢業后回原所在地任教。“社來社去”班共辦兩屆,招收學員226名。
這期間,以校辦“三球儀”工廠的建立最具有意義。學校于1973年暑假建廠,74年春建成投產教學儀器三球儀,每周安排一個班學生進廠參加生產。豎式三球儀是地理老師王仲明老師創制的,曾獲山東省自然科技獎。這不僅將教科研活動中的科技發明項目轉化為教學實際應用,而且創造了利潤收入,同時也強化了師生的勞動觀念,提高了實際動手能力。校辦工廠一直延續到本世紀國家出臺機關事業單位停止辦實體止。
(五)改革開放時期(1977-1999)
1977年,國家恢復了大中專招生考試制度,學校也重新開始招生。依據煙臺地區教育局批示,學校開設煙臺地區唯一的體育專業班,開啟了體育專業教育的先河,為煙臺地區培養中小學體育師資,也使文師成為膠東地區體育師資培養的主要基地。直至1999年停辦。此外,在文登縣教育局的安排下,1978年春還成立了“文登師范進修部”,開始舉辦英語短訓班。“進修部”的成立,為教師在職進修和培訓開辟了基地。
從1982年至1999年,是文登師范師范教育進入大發展、大繁榮時期。1987年,隨著行政區劃的變更,學校從煙臺市劃歸威海市管轄。1997年,國家教委頒布了《關于師范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若干意見》。1999年,教育部頒發《關于師范院校布局結構調整的幾點意見》和《面向二十一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明確提出進行師范教育的布局結構調整和教育層次結構調整。根據教育部要求,山東省人民政府批轉省教育廳《關于調整中等師范學校布局結構的意見》,將全省原有的53處師范縮減為29處,文師在保留之列。
這一時期,學校的面貌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辦學條件不斷改善,教學管理日臻完善,教育管理及育人水平顯著提高,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辦學模式,實現了由標準化到規范化再到現代化的過渡。先后榮獲“全國優秀師范學校”和“山東省中師德育工作先進單位”等一系列榮譽稱號,確立了文登師范在全省乃至全國師范教育界的地位。在這一時期學校先后制定了《中師學生課外活動總體計劃》《中師生教學基本功訓練序列》等文件,在“一說三寫”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到十項教學基本功(讀、說、寫、算、做、音、體、美、教、管),印制《學生教育教學基本功考核手冊》。常年實行“早讀晚練”制,推行“小先生制”。學生管理上制定了《山東省文登師范學校先進班集體考評意見》,在國家《中等師范學校學生守則(試行草案)》的基礎上學校又具體制定了《師范生一日行為規范》,對中師生最基本的行為準則和道德提出進一步要求。
學校每年從應屆畢業生中選拔1%—2%的優秀學生到高等師范學校深造學習,成績始終名列全省前茅。不少學生經過繼續學習,有的考取研究生有的出國深造,涌現出了韓愛麗、姜玉芳、商林珊、徐曉東、閻榮舟等一些海內外知名大學的博士生。涌現出像王月玲、侯溪萍等多名齊魯名校長、全國明星校長、特級教師,絕大多數學生成為各學校的教學骨干。
在全省語文、數學、政治、物理、化學、生物、教育學、心理學、體育、音樂、勞技學科的教學比賽中,學校先后有17名教師獲一等獎。涌現出全國優秀教師鄭樹才,山東省特級教師董文承、陳文卿、王猷璽,山東省優秀教師畢可治、吳文波、孟慶旭,曾憲梓教育基金獲得者于敬民、徐永江、李善杰等眾多優秀教師。
此外,在辦好中師教育的同時,學校也開始了??平逃奶剿?。1993年,學校與山東藝術學院實現聯合辦學,成立“山東藝術學院威海分部”。山東藝術學院威海分部的開辦,不僅為學校帶來了先進的教育理念,促進了學校辦學的多元化發展,帶動了學校藝術專業師資與設備的發展,更為威海市培養了眾多優秀的藝術人才和師資。
1999年,山東省教育委員會批準我校為山東省培養五年制??瞥潭刃W教師的試點學校。從此,文師開始了??平逃臍v程,為后期師范教育的升級積累了寶貴經驗。
(六)轉型發展時期(2000-2012)
2002年,省教育廳批準學校掛靠煙臺師范學院(現魯東大學),招收三二連讀大專生。同年11月,省政府同意學校升格為??茖W校。在省教育廳的支持下,學校向國家教育部申請獨立升格為??茖W校(師范學校升格必須經國家教育部同意批準),終因土地面積不達標而未能成功。
2003年,省教育廳確定文師為全省東部地區基礎教育師資培養基地。2006年,山東省教育廳《關于調整中等師范學校布局結構的意見》明確提出,到2011年,撤銷中等師范學校建制,學校的發展遭遇嚴峻挑戰。
為此,學校調整辦學方向,提出擴大辦學規模,適應社會需要,發展非師專業的自主發展思路。后進一步確立了“繼續辦好小學與學前教育;大力發展培訓教育;保持規模,提高質量,辦好職業教育”的辦學方向。學校出臺一系列措施,對內加強制度建設,加快機制、體制改革,實行分部管理,對外加強與國內外企業、學校的聯系,全面推進轉型發展。
2007年,威海市政府與魯東大學簽訂合作協議,成立魯東大學威海市小學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合辦三二連讀小學教育專業。同年,市政府決定我校增掛“威海市中小學師資培訓中心”的牌子,承擔全市部分教師培訓任務,投資1200萬元興建培訓大樓。2008年,市教育局批準學校增掛“威海市商務旅游學校”的牌子。2009年,省教育廳決定學校為全省保留的8處中等師范學校之一。作為威海市唯一培養幼兒教師并頒發教師資格證書的學校,辦學重點由培養小學教師轉為培養幼兒教師。同年,學校在文登經濟技術開發區租用一處工廠改建成為北校區并正式啟用。2010年,在北校區設附屬幼兒園,作為學前教育專業實習基地。
此時期學校實行多元化辦學模式,先后形成12個專業,在校生達到4000多人的辦學規模。
(七)新時期新時代(2013-)
新時期,學校明確了穩中求進、保持規模、進一步提高辦學質量的辦學思路。這是一個弘揚學校優良傳統、繼承學校辦學優勢、提高學校辦學層次、開辟學校教育美好未來的時期,學校的聲譽和辦學社會效益不斷提升。
依據社會對高層次學歷和人才的需求,2013年,報威海市教育局和省教育廳批準,促成威海市人民政府和山東齊魯師范學院簽訂合作辦學協議,以文登師范為基地,開辟初中起點本科層次小學教育、學前教育師資培養項目。即提前招收有志于小學教育、學前教育的威海市應屆初中畢業生,經過文師兩年的專業基本功和基本技能的培養,進入齊魯師范學院接受四年的綜合理論學習,六年期滿后,由威海市政府優先安置從事小學、學前教育工作。也就是俗稱的“2+4”項目。2014年,經國家教育部核準、省教育廳批復,該項目改為“3+4”,學制與普通高中升學同步。舉辦初中起點小學教育、學前教育本科專業,是學校教師教育發展的新里程碑,標志著學校教育發展將步入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
2016年,學校與深圳九藤文化教育基金會達成合作協議,為新疆塔吉克自治縣培養學前教育師資力量,此項目的開展,豐富了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的戰略決策,為新疆少數民族開展教育精準扶貧活動貢獻力量。2016年8月,24名塔吉克族優秀初中畢業生到達文登,文登師范學前教育新疆班正式誕生。2018年9月,新疆班學生代表威海市參加山東省第十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的入場式和表演項目比賽,榮獲山東省第十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金獎。學前新疆班取得的成果,中央電視臺、山東教育電視臺、威海電視臺以及中國文化報、中國統一戰線、人民網、中央統戰部官方網站、新華網等中央地方媒體多次進行宣傳報道,產生良好的社會影響和效果,成為學校的一道靚麗品牌。
2018年,學校與齊魯師范學院合作,舉辦三二連讀學前教育大專專業。學前教育專業是我校的骨干專業,是山東省中職品牌專業。
新時期,學校多個領域取得了優異成績,音美及學前中專春夏季高考本科上線率達80%以上;中職學校文明風采大賽、技能大賽取得多項全國、全省、全市的一等獎;傳統文化特色校、足球特色校建設成績斐然;多次榮獲威海市中學生書畫比賽第一名;威海市中小學田徑運動會一直蟬聯團體冠軍;山東省及威海市中小學健美操比賽冠軍等突出成績。學校重視教師梯次培養,教師教科研成果顯著,專家型教師不斷涌現。學校建設山東省職業院校教學團隊1個;山東省職業教育名師工作室1個;山東省品牌專業建設項目1個;山東省規劃課題6個;山東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4個;山東省技藝技能傳承平臺建設項目1個;山東省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2個。
在這一時期學校先后被評為“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山東省德耀齊魯道德示范基地”“山東省健康示范學校”、“山東省規范化中等職業學校”“國防教育特色學校”、“山東省教育信息化示范單位”、山東省雙百佳學生資助工作先進單位”“山東省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等。
各個不同時期盡管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歷史背景、具體內容、教育方式有差別,但都矢志不渝為中華的崛起而努力培養人才,是文師人始終不渝的目標。一代代文師人懷著對黨的忠誠,對祖國的熱愛,對事業的追求,創新進取,無私奉獻,把學校打造成膠東地區一面革命的旗幟,一面教育的旗幟,一面文化的旗幟,創造了豐富而寶貴的精神財富,成為學校不斷向上的動力源泉。
二、看今朝,“文師精神”光輝閃亮
文師的悠久歷史、文師的輝煌業績已經實實在在呈現在世人面前,她的過去她的現在,令人稱許令人贊嘆不已。90年來,文師持續發展歷久彌堅,到底是一種什么力量在支持激勵文師日新月異不斷發展?答案就是歷代文師人薪火傳承、豐富發展的人文文化和與時俱進的奮進精神,并被不斷豐富不斷升華,提煉濃縮固化為四個大字:“文師精神”。它蘊含凝聚了文師的靈魂和精髓,是學校90年發展過程中積淀的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文登師范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強大精神力量。
(一)矢志不渝的愛國精神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形成的一種文化積淀。愛國主義是一種深厚的感情,一種對于自己生長的國土和民族所懷有的深切依戀之情。這種感情在歷史的長河中,經過千百年的凝聚,無數次的激發,最終被整個民族的社會心理所認同,升華為愛國意識,因而它又是一種道德力量,對國家、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鄉師在籌建和存在時,正是日寇加緊入侵中國之際。“九、一八”事變、華北事變、“何梅協定”等一系列事件都在此期間發生,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步伐越來越快,中華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執政的國民黨政府采取“攘外必先安內”的綏靖政策,對外不抵抗,對內大肆鎮壓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活動,制造白色恐怖。此時,學校的共產黨地下組織廣泛發動廣大師生和進步群眾,開展各種各樣的反帝反封建斗爭,他們組織演出、散發傳單、發展黨員、建立反帝大同盟、培養革命武裝、參加起義暴動、掩護膠東黨的組織、為東北義勇軍將士募捐,把學校建成了膠東地下黨堅強的戰斗堡壘,當時就贏得了“紅七師”的美譽。許多人在后期的戰斗中獻出了年輕而寶貴的生命,這種敢赴國難、勇擔民族命運的精神,正是強烈的愛國主義的具體體現。
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成了國家的主人,學校師生以強烈的主人翁精神建設自己的家園。師生員工們發自內心擁護共產黨,愛國主義熱情高漲。校長梁回云1951年4月至1955年3月,在文師擔任校長。他以身作則、率先垂范,日夜操勞、夜以繼日,帶領師生員工積極進行學校建設,同時廣大師生積極支持和參加黨和國家發起的的各項運動。如抗美援朝宣傳活動、抗美援朝捐獻糧款,購置飛機大炮活動,開展“鎮反”“三反”“五反”有關的政治活動、參加肅反運動、推廣普通話運動、掃除文盲的活動、開展“除四害、講衛生”和植樹造林活動等等,學校聲譽日漸高漲,享譽膠東乃至全省。1991年,學校就被授予“山東省中師德育先進工作單位”稱號。
黨的十八大以來,學校緊跟時代的步伐在學校師生中開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爭做最美文師人”的活動,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到課堂,深入到日?;顒?,深入到每名師生的心里。2016年,為了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的戰略決策,以及教育精準扶貧活動學校與深圳九藤文化教育基金會達成合作協議,為新疆塔吉克自治縣培養學前教育師資力量。2017年,被授予“山東省德耀齊魯道德示范基地”稱號。張立東、曲永廣老師被評為“第二批德耀齊魯道德模范”。
不管是建國初期還是后來的和平年代,學生在學成畢業時,都能愉快地接受國家分配,到國家需要的各個崗位,從事教育和其它工作,并在各自工作崗位上奉獻自己的聰明才智和汗水,做出突出的貢獻。新時期,這種愛國情懷教育首先體現在對學生的品德教育上,持之以恒,以一貫之。愛國,是學校教育永恒的主旋律。
(二)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
《易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中華民族就是以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才永遠屹立在世界的東方。中華民族就是以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才創造一個又一個的人間奇跡。文師人也正是因為有了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才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輝煌。鄉師初建以及隨后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學習條件艱苦,學生們常常是一邊讀書,一邊進行生產勞動。開荒種地,擔柴背糧。有時上課無固定的校址、教室,經常是大樹底下為教室、草鋪上聽講,背包當板凳、膝蓋放書包,集中聽講、分散自學,舊書背面作紙、顏料兌成墨水,鋪麥秸、睡地鋪。逢敵人掃蕩睡山頭,有時分散到群眾家里,和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農忙時幫群眾播種收割。盡管條件艱苦、環境惡劣,但師生革命意志堅定,充滿著樂觀主義精神。
1950年文登師范在鄉師舊址重建。學校初建之時,國民經濟處于恢復時期,人民生活比較艱苦。學校校址除鄉師北院尚在,其他一切蕩然無存。到處是荒草叢生、亂石參差、垃圾遍地,地勢七高八洼。1951年第一屆學生150名,上課在農家房子里;土坯壘木板做桌椅;自習時五六人圍坐在煤油燈旁;圖書館只有十幾本小人書;宿舍是借住離校二里的鄰村民房,30多人住大空房子、睡地鋪,冬天無暖取、夏天蚊子咬;用的是泥陶碗、泥臉盆;開學放假,背挑書籍和行李徒步回家返校。
進新校園后,師生又邊學習邊勞動,鏟荒草、除亂石、平臭溝、清垃圾、修道路、整操場。師生合力種樹種菜,綠化美化校園。他們不畏困難、艱苦奮斗,到處充滿著新生活的歡樂。一張白紙繪上了藍圖,一處亂葬崗上建起了新校園。學校初具規模,制度基本健全,設施基本得到保證,國家制定的中師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科書都得到全面落實。
隨著國家師范教育從三級師范到二級的調整,學校辦學發展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學校一班人不等不靠,多方協調,調查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及時調整辦學方向,實行多元化辦學模式,先后形成12個專業,在校生達到4000多人。校舍不足,2009年學校在文登經濟技術開發區租用一處工廠改建成為北校區;實習基地不足,2010年在北校區設實訓基地和附屬幼兒園,作為商務旅游部和學前教育專業實習基地。2013年,學校及時抓住機遇開辟初中起點本科層次小學教育、學前教育師資培養項目。2018年,學校與齊魯師范學院合作,舉辦三二連讀學前教育大專專業。自此學校辦學進入了一個新的輝煌的時期。
(三)公而忘私的奉獻精神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等等的詞句都是對教師的贊美,同時也是對教師的要求,其根本的要義就是“奉獻”兩個字。一代代文師人用自己的青春踐行著這兩個字。戰爭年代,鄉師師生懷揣“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信念,不顧個人、家庭的安危,投身革命,把青春甚至寶貴的生命奉獻給了民族的獨立和解放事業。據不完全統計,犧牲在戰場上的文師學子有7人,他們大都處于風華正茂的人生黃金時期,最小的僅有21歲。他們把自己的生命獻給了人民解放事業,“禹甸光明啟海隅”!大部分學子為了“土無荒廢,人民歡愉”“學成了還向農村去”,服務于農村的教育事業。
和平年代里,學生們不僅畢業后積極參加到社會生活中,在學習期間就利用所學知識,服務群眾。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根據農村的需要,有的學生給生產隊搞土壤化驗,讓農民知道土地各元素的含量,有針對性的進行施肥,實現科學種田;有的給農村鋪設電路,無償的給農民裝電;有的教授和參加蘋果剪枝、科學種田等等。
改革開放以后,這種奉獻以資助的形式延續和光大起來。1998年5月,學校在全省中師中率先成立特困生基金,全校師生員工及離退休老干部踴躍捐款近5萬元;7月,全體教職工向下崗職工捐款2萬元;9月,向災區人民捐款3萬多元。2007年4月,學校舉行“獻愛心”救助基金捐款儀式,學校領導和教職工一次捐款近4萬元,為了不讓一個學生因貧困失學,學校不僅資助在校的學生,每年還對困難學生的家庭進行救助。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后,全校師生員工發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博愛精神,兩次捐款20余萬元。教育不忘社會。近幾年,學校每年都要幫扶一個村莊,幫助扶貧村致富,提高農民群眾的物質精神文化生活。
但更多的,是平日里教職員工們默默無聞的辛勤勞作和無私奉獻。他們用自己比父愛更嚴峻、比母愛更細膩、比友愛更純潔的赤誠的愛,喚醒了多少迷茫,哺育了多少自信,點讓了多少青春,催發了多少征程。“廢寢忘食、嘔心瀝血、兢兢業業、循循善誘、誨人不倦、春風化雨、默默無聞”等詞句是他們再形象不過的真實寫照。講奉獻,歷來是文師的一個光榮傳統。
(四)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在戰爭年代,師范就采取靈活多樣的辦學,培養目標多樣化。1941年學校主要招收農村有小學文化程度的青年,主要培養目標是小學教師,以解決剛建立的根據地小學教育師資的需要。1944年以后舉辦的山東省文登師范學校和文西師范學校招收在職小學教師、根據地各級政府的干部、高小程度的農村青年學生,培養合格稱職的小學教師、高素質的政府黨政干部。1946年7月創辦的文登工讀師范學校主要招收的是貧苦農民家庭的子弟,學生來源有榮譽軍人、革命干部、威海中學和東海中學轉來的一部分學生、文登縣的高小畢業生,解決了小學師資不足的問題,也解決貧苦家庭子弟的受教育問題。靈活的辦學方式,體現了黨的創新實干、實事求是的辦學方針。
這種創新精神在二十一世紀前后體現得尤為突出。1993年,學校與山東藝術學院聯合辦學,培養音樂、美術大專生,開啟了文師大專學歷的培養工作。2002年,面對國家中師布局結構調整,學校順勢而上,發出“二次創業”的號召,提出“特色加特長”的教育理念。2006年,在學校發展面臨嚴峻挑戰的時候,學校及時調整辦學方向,提出“擴大辦學規模,發展非師專業”的發展思路,推進學校轉型發展。2007年,建立“威海市中小學師資培訓中心”,承擔全市中小學師資職后培訓工作,實現了從單一師范教育向以學前教育、職業教育為主的多元化辦學模式的轉變。2013年,開展初中起點本科層次小學與學前專業師資培養項目,使學校邁進良性發展、科學發展的快車道。2016年,為了響應國家提出的“一帶一路”以及“精準扶貧”戰略,學校、新疆塔吉克自治縣政府與深圳九藤文化教育基金會合作,成功舉辦新疆班項目,合作辦學再現新亮點。永不滿足、追求卓越是學校的一面旗幟,更是學校事業發展生動而真實的寫照。
(五)勇爭一流的進取精神
文師素有“有榮譽就爭,有紅旗就扛”的勇爭一流的精神。1959年,省教育廳即宣布文師為省屬重點師范學校,1962年,教育廳以公文形式正式確立文師為首批省屬重點師范學校。1975年,學校全面培訓高中教師,精益求精、嚴謹教學,培訓了大批優秀高中教師,77年恢復高考后,文登大中專學生錄取率高居全省第一與此不無關聯。國家教育部《教育簡報》發表了題為《文登縣高中畢業生升學率為什么高?》的文章,總結文登的教育經驗,全國學習。進入80年代后,學校更是以省中師教學比賽為激勵,以“不表揚第二名”為杠桿,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在省中師組織的各項比賽中,文師的第一名越拿越多,影響越來越大。據不完全統計,學校在全省各項比賽中,獲得了近200項第一名或一等獎。1996年全省大中專普通話測試,全省所有大中專院校一起參加測試,在山東大學成績遙遙領先的情況下,學校精心組織,力壓山東大學和所有高等院校,勇奪第一名,轟動山東教育界。這種勇爭一流的進取精神,也創造了學校連續13年全省統考名第一的奇跡。
進入新時期,教育教學成績斐然,各項比賽捷報頻傳,專家型教師不斷涌現,學校知名度不斷提升。音美及學前中專春夏季高考本科上線率連年達80%以上;中職學校技能大賽、文明風采大賽取得多項省市乃至全國的一等獎;威海市中小學田徑運動會一直蟬聯團體冠軍。學校專家型教師不斷涌現。建設了省級教學團隊,名師工作室;承擔了多項的省級規劃課題,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技藝技能傳承平臺建設項目等。2012年學校被省教育廳、人社廳確定為“全省職業教育先進集體”。2013年學校被授予“全省消防安全基層基礎強化年活動先進單位”榮譽稱號。2014年學校被教育部、人社部聯合評為“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2015年學校創建成功威海市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學校、威海市體育傳統項目學校。2016年學校被評為“山東省健康示范學校”和“山東省規范化中等職業學校”。2017年學校獲得“國防教育特色學校”“山東省教育信息化示范單位”“山東省雙百佳學生資助工作先進單位”等稱號。2018年9月榮獲山東省第十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金獎。這一年學校學校獲得“山東省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節水型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2019年學校這被提名為“省級文明校園”,“省級優質特色學校”被立項。
毛澤東主席1963年5月在修改《中共中央關于目前農村工作中若干問題的決定》(草案)時增寫了這么一段話。“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不是。是自己頭腦里固有的嗎?不是。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只能從生產斗爭、階級斗爭和科學實驗這三項實踐中來”。我們是否可以這樣講,我們取得的這些成績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不是。是幾代文師人在不畏艱辛,永爭一流的精神激勵下創造出來的,是幾代文師人用自己的雙手和汗水創造出來的。
歷史是一面鏡子,折射出人性的真善美;歷史是一把標尺,丈量著事業的高度;歷史是一只航燈,指引著后人前行。一代又一代文師人用忠誠與生命,鑄造了光輝不朽的文師精神,并且不斷豐富和升華這座精神的寶藏,這種精神激勵著后人不斷向上,使文師得以薪火相傳,生生不息,從一個輝煌走向又一個輝煌。作為文師精神的傳承者和發揚者,我們更應當責無旁貸、義不容辭地繼承、豐富和弘揚、發展這種寶貴精神財富,愛國、敬業、文明、守法,恪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奉獻學校,精彩自己的人生。
三、望未來,志氣昂揚勇立潮頭
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主流文學形式,王國維《宋元戲曲史序》:“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后世莫能繼焉者也。”趙翼《論詩》云:“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同樣,每個時代也必定有每個時代的精神。
2017年10月18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宣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中國發展史上、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甚至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人類社會發展史上也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在開啟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之際,黨和國家對我國的教育的重視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2018年9月10日,全國教育大會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提出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教育“要在堅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上下功夫”“要在加強品德修養上下功夫”“要在增長知識見識上下功夫”“要在培養奮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強綜合素質上下功夫”。我們的教育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凡是不利于實現這個目標的做法都要堅決改過來”。
2019年1月24日國務院國發[2019]4號《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把職業教育擺在教育改革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沒有職業教育現代化就沒有教育現代化。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這樣的座談會由中央來召開,由習總書記親自主持是第一次。在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這一根本問題,我們黨立志于中華民族千秋偉業,必須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足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在這個根本問題上,必須旗幟鮮明、毫不含糊。“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開好課是培養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要旗幟鮮明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引導學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強,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種子在少年兒童心中生根發芽。
2019年6月11日,國務院國辦發[2019]29號文件《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對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統籌推進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和高考綜合改革,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質量,推出新時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指導思想上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要構建全面培養體系,扭轉片面應試教育傾向,切實提高育人水平,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到2022年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體系進一步完善,立德樹人落實機制進一步健全。
2019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包括六大板塊:一、堅持立德樹人,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二、堅持“五育”并舉,全面發展素質教育;三、強化課堂主陣地作用,切實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四、按照“四有好教師”標準,建設高質量專業化教師隊伍;五、深化關鍵領域改革,為提高教育質量創造條件;六、加強組織領導,開創新時代義務教育改革發展新局面。
新時代教育必然也必須有新變化。“海晏河清、朗朗乾坤”,進入時新代,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在這種大背景下,文師究竟應該往哪去?文師明天的藍圖應該怎樣描繪?理所當然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極為重要的重大課題。
值得注意的是,中央頂層出臺的說文件規格一個比一個高,出臺文件的頻度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從中當然不難看出黨和國家對中國教育關心重視的程度。這也從側面提醒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中國的教育離黨和人民的要求,還有很大的距離,新時代,教育到了非深刻改革不可的地步。當此滾滾洪流中,文登師范也必將展示出動人的風采。
古人云:“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所謂“為時”“為事”,就是要發時代之先聲,在時代發展中有所作為。面對世界百年之大變局,面對新時代中國發展的新特色,學校黨委保持清醒的認識和頭腦,政治上不斷增強“四個意識”,不斷堅定“四個自信”,堅定做到“兩個維護”,與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工作上,堅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同時,把握山東省文登師范學校新時期新時代發展的旋律:“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穩中求高質量、穩中求主動發展。我們的教育決不會停留或滿足于能升學、能工作為生活的層面。2019年1月,國務院頒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業內稱作“職教20條”),文件開宗明義第一次明確宣示了職業教育的地位:“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為此職業教育界人士為之歡呼、為之振奮,“方案”的頒發,預示這中國職業教育的“春天”來到了。2020年1月10日,《教育部 山東省人民政府關于整省推進提質培優建設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的意見》(魯政發〔2020〕3號)正式印發。它對我們職業教育創新發展有這重要的意義,我省在全國率先以省為單位建立起支持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政策體系,是落實“職教20條”的“山東行動”。我們要以國家的“方案”和山東省的“意見”為契機,在職教的春天里,抓住新機遇,面對新挑戰,充分認識在立德樹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在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等方面的壓力與緊迫性,以我們的時代朝氣、時代擔當,鼓起文師騰飛的翅膀。我們堅信文師人一定會繼承優良傳統,弘揚文師精神,不辱新時代教書育人的歷史使命,沖破壓力與阻撓,努力為人民黨和人民辦好滿意的教育,推動文登師范的發展走向更加光輝燦爛的明天。
昨日之事、今日之鑒。今日之事,明日之史。
鄭板橋詩云:“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仍堅韌,任爾東西南北風。”聆聽歷史的回聲,當在準確把握當下。展望未來,背靠悠久歷史、深厚人文積淀的文師人,定會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堅定信念,從新時代的港灣揚帆起航,文師人一定會在新時代的大潮中,意氣風發劈波斬浪,與時俱進勇立時代潮頭,從輝煌走向新的輝煌!
- 上一篇:蘇成龍老師印象
- 下一篇:情系文師 傳承在文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