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立第七鄉村師范學校
1930年,國民山東省教育廳指示文登地方政府自籌款項興建山東省立第七鄉村師范學校(簡稱“文登鄉師”或“七鄉師”)?;I款事宜由文登學界名流、文登縣立初級中學校長王遠豐和文登縣督學孫子玉主持。經過近兩年奔走斡旋,到1931年底,籌款事宜大體就緒。1932年2月,學校在文城東南楊家疃南一片荒地上破土動工。此時,受省教育廳委派,于云亭來文登就任文登鄉師籌備處主任。
鄉師全景
1932年暑期,校舍尚未竣工,文登鄉師便開始招生,所招一級80名學生暫住縣立第一小學二部(文城北宮)。是年9月,遷入新建校舍。還是在文登鄉師籌建過程中,共產黨人于云亭與地方黨組織秘密取得聯系,成立鄉師臨時黨支部,于云亭任支部書記。 首批招生,于云亭通過文、榮兩縣黨組織有計劃地安排了部分共產黨員到校學習。開學不久,便秘密醞釀成立文登鄉師第一屆黨支部,學生劉家語(谷牧)任黨支部書記。鄉師一度成為膠東東部革命知識分子的搖籃,成為中共膠東特委開展工作的基地之一,在膠東曾有“紅七師”之美譽。
為了健全師范學校體制,學校將文城東關黃泥庵小學改為文登鄉師附屬小學,將棋盤小學(三里廟小學)改為文登鄉師實驗小學。
鄉師北院全景
文登鄉師是在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思想的指導下建立起來,并仿照中國第一所鄉村師范-----曉莊師范布置的。教學樓大門兩邊以陶行知的“和馬牛羊雞犬豕作朋友,向稻梁菽麥黍稷下功夫”作對聯,上額題寫“到農村去”。在過堂的儀門上,畫著東北三省地圖,頂端寫著“還我河山”四個遒勁大字,兩旁寫著“你看見了嗎”、“你記得嗎”的字聯,以激發學生的抗日救國熱情。餐廳的墻壁上寫著“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唐詩名句。
1934年2月,鄉師一級二班的學生黨員張童華叛變,文登鄉師被抄,校長于云亭被捕押送濟南(后取保開釋),其他領導也相繼離去。
山東省立文登簡易鄉村師范學校
1934年7月,山東省教育廳將山東省立第七鄉村師范學校更名為“山東省立文登簡易鄉村師 范學校”(亦簡稱“文登鄉師”),并重組領導班子,中國國民黨黨員王培祚(CC派)任校長主持工作。學校的形勢發生逆轉,氣氛緊張。鄉師中共地下黨員又成立臨時黨支部,于醒夫(于洲)任支部書記,更加隱蔽地開展活動。
王培祚來校以后,立即恢復了“紀念周”活動,改原來的《黨義課》為《公民課》,增設童子軍和軍訓課,對學生實行法西斯統治。但是,在中共地下黨支部的領導下,學生對其進行了長達半年的罷課斗爭,公布了《王培祚十大罪狀》,組織抗日募捐和抗日救亡活動。
1937年11月,日寇入侵中原,德州失守,濟南告急,省政府南遷泰安。省教育廳指示文登鄉師南遷,根據“去留隨便”的原則,只有70多人隨王培祚南遷,行抵山東臨沂縣時,遇日寇飛機轟炸,師生逃散,文登鄉師解體。
鄉師解體以后,日寇的海上飛機不時來文城騷擾投彈,鄉師校園中彈數枚,校舍遭嚴重破壞。1940年2月18日,日軍侵占文登城,相中鄉師北院畢辛舫的別墅,對鄉師所剩房屋稍事修葺,便進駐重兵,周圍筑以圍墻,墻外掘以壕溝,四角壘起碉堡,使鄉師成為日軍在膠東半島的大本營之一。許多中華兒女就犧牲在這里。1944年秋,在八路軍的圍困下,日寇逃竄。
畢莘舫別墅
文登師范學校
1940年6月,共產黨領導的文登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1941年春,文登縣抗日民主政府在柘場寺(今屬侯家鎮),建文登師范學校。學校校址不甚固定,先后遷上郭家村、草埠屯、大章村、二里初家、雙石董家、雙石徐家等。1943年秋,改為文登中學。
文登短師、昆崳短師
1944年8、9月到1945年春,膠東行政主任公署指示舉辦短期師范,又稱速成師范。文登(東)師范設在高村;昆崳師范(文西師范)設在崮頭集。兩校各招兩個班,約100名學生。1945年6月,根據上級指示停辦。
文登工讀師范學校
1946年1月,膠東行政主任公署教育處召開教育會議,討論開辦工讀學校,決定在文登設立工讀師范學校。1946年7月,文登縣政府在原濱海中學舊址創辦文登工讀師范。校長孫愈,教職員18人。第一屆招生3個班150名。1947年5月,學校收歸東海專署領導,改名東海工讀師范,總部遷到昆崳山無染寺。1947年底,學校奉命停辦。
山東省文登師范學校
建國以后,山東省政府決定在文登鄉師舊址重建山東省文登師范學校。重建工作于1950年9月破土動工。1951年8月,建成教室16個,伙房12間。1951年春,校舍尚未竣工,文登師范就開始招生。當時所招初師一級150名學生,只得暫寓山東省昆??h許家埠中學,認作中學的師范部。不久,文登專署派前東海療養院政委梁回云任校長,派前文登專署教育科副科長隋鐸任副校長,師范學校自成系統。是年秋,一級學生從昆??h許家埠中學搬進文登師范新建校舍。
為健全師范學校體制,1953年10月,山東省教育廳(1953)教經字[1647]號文批復,將文登縣文山完小改為文登師范學校附屬小學,1958年,遷入師范院西新建附小校舍。
1953年,文登師范根據上級指示進行小學教師函授教育試點工作。1954年,學校成立函授教育的專門班子-----文登師范函授部。至1963年底,全縣就有540人參加初師函授,1200人參加中師函授。1970年2月,函授部停辦,函授部全部人員和設施劃歸文登縣。
1959年4月,山東省教育廳召開全省師范工作會議,會上宣布文登師范學校為省屬重點師范學校。1962年,山東省人民委員會魯教行字[331]號文正式公布文登師范等7處師范學校為山東省重點師范學校。
1960年10月后,學校貫徹煙臺專區教育局萊陽師范工作會議精神,部署“節約度荒”工作,決定暫停兩廠(場),控制體育活動,減少體力消耗,克服困難,保證完成教學任務。
六十年代學校大門
1961年,學校貫徹山東省煙臺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貫徹中央關于“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總結前段教育工作的經驗教訓,糾正了因“五風”的影響,校辦工廠好大喜功,急于求成,影響教育質量等問題。文登師范明確了工作重點,教學活動掀起了高潮。
1964年下半年,山東省教育廳召開全省重點師范學校會議,傳達貫徹“兩種教育制度和兩種勞動制度”的工作精神,決定在文登師范等4處師范學校實行半工(農)半讀試點。1965年上半年,在地區工作組的幫助下,學校制定了《文登師范學校半工(農)半讀計劃(草案)》,試點工作開始實施。1966年暑假,因“文化大革命”沖擊,試點工作被迫停止。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運動沖垮學校的正常秩序,5年未招收新生。十二級、十三級兩個年級學業未完畢業,十四級根本未上課就離校。1972年4月,重建中共文登師范支部委員會,教學秩序日趨穩定,教學工作開始步入正軌。
1973年以后,在教育領域,又掀起“反對修正主義教育路線回潮”的運動,反對學生認真讀書,提倡學習“白卷英雄”張鐵生。學校領導抓教學心有余悸,老師上課也有思想顧慮,正常教學受到沖擊和影響。“文革”中招收的多是推薦上來的工農兵學員,個人素質和文化基礎參差不齊,難以進行教學,教學任務難以完成。
1975年,學校按照上級指示,進行“社來社去”辦學實驗,當年招收一年制社來社去“文史”實驗班。1976年,實驗全面推開。招收“文史”、“數理”、“音樂美術”等專業班,學生社來社去。
1977年,粉碎“四人幫”以后,黨中央撤銷了1971年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紀要》和關于“馬振扶中學事件”的《通告》,重新評價建國后17年的教育工作,明確了知識分子是“無產階級的一部分”,教職工“臭老九”的帽子也摘掉了。學校遵照中央指示,平反了文化大革命中所有的冤假錯案,1958年被錯劃的右派分子也全部改正。廣大教職員工心情愉快,工作熱情很高,學校工作呈現新局面。
1982年,國家教委提出中師要轉軌定向。根據煙臺地區的指示,文登師范學校改此前的“大中專”班為“小中專”班。
1986年3月,煙臺市委確定恢復了文登師范學校為縣處級單位。8月,煙臺市委宣傳部重新公布了文登師范校級領導班子。此后,學校重新公布了學校中層領導。同年9月,煙臺市委組織部下文確定文登師范學校建立黨委。1987年6月,學校召開中共文登師范第一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文登師范黨委會成員。
八十年代學校大門
1988年,國家教委組織開展全國優秀師范評選活動。同年4月,學校上報《文登師范辦學情況匯報》和《文登師范學校關于中師辦學條件檢查自查情況匯報》。5月,山東省教委評出文登師范等8處中師為全國優秀師范,主要事跡上報國家教委。8月,國家教委頒布《關于表彰部分師范??茖W校和中等師范學校的決定》,文登師范學校受到表彰。8月下旬,國家教委頒發獎狀,上寫“山東省文登師范學校,為基礎教育培養合格師資,方向明確,成績突出”,發給學校獎金10萬元。
1989年6月,國家教委組織遼寧、吉林、黑龍江、湖南、安徽、山東6省聯合檢查團,來文師考察指導工作,對文師的工作予以充分的肯定和較高的評價。
1991年,山東省教委在全省開展“中師德育十面紅旗”評選活動,文登師范學校榮獲“山東省中師德育工作先進單位”稱號。1994年,山東省教委又授予文登師范學校“山東省中專體育工作先進單位”稱號;同年,威海市委授予文登師范學校“青少年工作先進單位”稱號。1996年,山東省教委授予文師“電化教育示范學校”稱號;下半年,省教委、省語委聯合授予文師“語言文字工作示范學校”光榮稱號。
1993年,經請示和協商,文登師范學校與山東藝術學院聯合辦學,成立“山東藝術學院威海分部”。從此,文登師范學校開始辦音樂、美術大專班(學籍屬山東藝術學院)。
1994年10月,由國家教委師范司和中師處領導率領的“華東六省及全國部分師范聯合檢查團”來文師檢查指導工作。經過全面、認真考察,聯檢團對文師給予充分肯定和評價,譽文師為“東陲搖籃之花”,并題詞“名師育高徒,管理創業績”。
1997年,文登師范順利地通過了省級規范化學校的達標驗收,成為全省十幾處規范化師范學校之一。
1998年,學校以“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為主旋律,以“教學育人,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為中心,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學校工作出現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學校黨委提出“以正氣為本”,以“奉獻為榮”的號召,講正氣蔚然成風。尊師重教,為人師表之風又進一步升華,關心他人,熱愛學生成為全體師生員工自覺的行為。同年5月12日,全校教職員工為特困生一次捐款45500元;年底,教職工自發向語文教師孫德勝(家屬重病住院)捐款6230元。同年10月,山東省教委、省體委、省衛生廳、省軍區司令部、政治部聯合授予文登師范“山東省學校體育衛生、國防教育工作先進集體”稱號。
1999年,學校審時度勢,加快硬件建設步伐??扇菁{40個教學班的兩幢教學大樓同時拔地而起,年底相繼竣工。與此同時,學校又加強現代化教學設施建設,先后投資300萬元進行校園網絡建設,現代化設施設備達到省內領先水平、全國一流水平。
1999年,山東省教育委員會魯教師字[1999]7號文批準文登師范學校為山東省培養五年制??瞥潭刃W教師的試點學校。當年,學校招收五年制??瓢?個,390名學生。從此,文登師蕞學校開始了??茖W歷育人教育歷程。
九十年代學校大門
2002年,山東省教委批準學校掛靠煙臺師范學院,招收三二連讀大專生,學生在學校學習三年后,直接升入煙臺師范學院本校參加后二年??齐A段學習;同年11月,山東省人民政府同意文登師范學校升格。為爭取學校升格、發展,學校黨委發出“二次創業”的號召,提出“抓住機遇,加快發展,上檔次,上水平”的發展戰略和“特色加特長”的教育理念,明確“以師為主,兼顧多樣”的辦學思路,確立了“培養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具有從事小學教育教學的全面素質和綜合能力的基礎教育師資”的培養目標,全面實施??平逃?,全校教職工付出了艱苦的努力。
2003年,山東省教育廳確定文師為全省東部地區基礎教育師資培養基地。
2005年11月,煙臺師范學院??迫瞬排囵B工作水平評估專家組認為,文師的辦學方向、培養目標明確,特色突出,辦學綜合水平列掛靠煙臺師范學院三處學校(另兩處為萊陽師范、蓬萊師范)之首。
2006年,山東省教育廳《關于調整中等師范學校布局結構的意見 》明確提出,實現師范教育從三級向二級過渡,到2011年,撤銷中等師范學校建制。學校的發展遭遇嚴峻挑戰。為此,學校積極與教育主管部門溝通、聯系,及時調整辦學方向,提出了“提升辦學質量,擴大辦學規模,適應社會需要,發展非師專業”新的發展思路,并出臺一系列措施,對內加強制度建設,加快機制、體制改革,對外加強與國內外學校、企業的聯系,全面推進學校的轉型發展。
2007年,威海市政府與魯東大學簽訂合作協議,在文登師范成立魯東大學威海市小學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合辦三二連讀小學教育專業。同年,市政府決定在文師增掛“威海市中小學師資培訓中心”牌子,將全市中小學教師培訓的部分任務交由文登師范承擔。
2008年,威海市教育局批準學校增掛“威海市商務旅游學校”的牌子,發展職業教育。
2009年,省教育廳決定把文登師范列入全省保留的八所中等師范學校之一,作為威海市唯一一所培養幼兒教師并頒發教師資格證書的學校,師范的辦學重點由培養小學教師調整為培養幼兒教師。至此,學校順利完成了威海市政府和市教育局提出的用三年時間完成學校轉型的任務。在此期間,作為山東藝術學院威海分部,學校與山藝在合作專業和招生規模上也有了新的擴展。從2009年新學年始,學校已形成教師教育、藝術教育、職業教育、職后培訓等多元化、??坪椭袑蓚€層次的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等多層次發展的新格局,學校“繼續辦好小學教育、重點發展學前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高藝術教育水平、承擔教師培訓任務”的辦學方向也完全明確。
在轉型發展過程中,學校積極探索辦學道路,擴大辦學規模,大力加強與國內外的交流與合作。在國內,先后與濰坊商務學校、青島商務旅游學校、威海職業學院、湖南正山國際學院、教育部ITAT信息中心等單位合作;在國外,則先后與韓國、日本、馬來西亞等國家高校合作辦學,互派教職工和學生留學。
2009年,學校新辟文登市經濟開發區校區,作為商務旅游部和學前教育基地。至此,學校有南北兩個校區,校園面積擴大到12.6萬平方米,建筑面積增加到6.7萬平方米,設施設備和實習實訓條件不斷完善,辦學手段基本實現了現代化;合作辦學不斷拓展,專業建設特色突出,設有小學教育、學前教育、音樂教育、美術教育、舞蹈教育、日語、韓國語、平面設計、物流管理、旅游與酒店管理、音樂、美術高考班等16個專業,77個教學班;擁有教職工227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159人,高級講師57人,在校生超過3000人。